可持续的守望者
发表时间:2025/01/02 01:47:00  作者:kaiyun欧洲杯app 

  刘学颂落泪时,泪水从眼角跌落进黑色针织衫里。一同隐匿的,还有她许多次的欲言又止。

  母亲生命的最后几个月,总是长时间昏睡。醒来时,母亲会反反复复向刘学颂讲她的梦境。梦里,母亲回到故乡,沿着那条石子路,唱着歌谣,绕过古树和乡邻的房子,往她老家的房子方向走去。很多次母亲的讲述让刘学颂动容,她和母亲说,“不如咱们回趟老家吧”,母亲摇摇头,“前几年你姨带我去看了,什么都没有,看不着了。”

  三个月后,母亲离开了她。那是2019年,凛冬。悲痛和无力笼罩着刘学颂,“母亲离开这样一个世界的时候,故乡在她心中占了那么重要的位置!我觉得那已经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,是她内心想要归属的地方。”遗憾根植在母亲心里,也不断敲打着刘学颂,“怎么能够把地域美学、地域文化更好地延续?想做一些用可持续的方式去重塑中国风景的事情,我默默地在心里喊了一个小口号。”

  带着母亲离世的悲伤,往前推几个月,2019年初春时,刘学颂才刚刚创立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——抱朴再生BOTTLOOP。

  如果从千禧年初,她担任国际著名⽣活⽅式品牌中国区代表开始算起,到2010年加入“抱朴再⽣”母公司盈创回收(中国唯一一家食品级再生聚酯切片工厂),再到创立抱朴再⽣,这条路,她走了近20年。直到现在,刘学颂向他人介绍自己时,开场白依旧不忘这句话:“我是个收废品的。”

  事实也确实如此,2010年加入盈创回收后,刘学颂的主线任务是将回收的塑料瓶做成食品级材料,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。摆在眼前较为棘手的问题是,盈创回收所用的食品级再⽣聚酯切⽚⽣产⼯艺,需要采购完整的塑料瓶,并进行专业分拣与清洗。但当时一些小作坊不考虑这些,他们收集到塑料瓶后,通常进行粉碎和用工业强碱清洗。这也正方便了某些投机取巧的小型塑料厂——为了省去粉碎、清洗、污水处理的成本,不少化纤厂会从小作坊这里高价回收塑料瓶碎片,加工制作而成其他化纤或塑料制品。

  于是面对有限的塑料瓶,刘学颂要整日往返于北京及周边省市大大小小的垃圾场,她与传统收废品从业者及大爷大妈谈合作,讲其中的环保理念和危害。但收效甚微。刘学颂想,不如从根本上处理问题,给拾荒者提供就业机会,保障他们基本能去养家糊口,进行长期合作,说不定就可以慢慢缓解收集塑料瓶困难的问题。但这个计划并未维持太长久,刘学颂记得,有一年,一位拾废品的妈妈带着三个孩子来找她,和她诉说需要更加多的钱回家过年,安顿家人,“我把瓶子上的标签刮下来卖钱,刮一吨瓶子的标签只能得到370块钱。别人把瓶子直接卖给作坊粉碎,一吨多挣好几百。”刘学颂听完,没再劝说,她明白,多几百块钱对于贫困家庭而言,意味着孩子至少能吃得饱些,也许还能有机会去读书。

  此后,刘学颂跳出固有思维,不断寻找新的方式。她参考别的国家收集塑料瓶的模式,与合伙人一同努力,用一年时间研发出中国首例物联网智能回收机具,将其安置在地铁站和公交车站附近。这样一来,大家喝完饮料后的空塑料瓶,能直接投放在回收机具里,尝试降低回收成本和获得清洁瓶源。为了能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参与进来,她联合同事,发起了“应援瓶”活动,粉丝们主动参与环保行动,以偶像名义做公益应援,仅仅2个月时间,累计投瓶38万余个。

  “过往的遗憾会以别样的方式沉积在一个人的性格里,是根刺也好,是个动力也罢,它终究会成为这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,挥之不去。”一年又一年过去,尽管刘学颂换到抱朴再⽣这个赛道,尽管她还是与塑料瓶打交道,但她的思维方法改变了。她想起带着4、5岁的儿子去做呼吸道手术,医院里竟有那么多孩子有呼吸道问题,她像被当头一棒,带着痛感去关注空气污染,探索可持续的生活方式;她想起那位带着三个孩子拾废品的妈妈,给哪个企业捡瓶子如何正确地处理瓶子并不重要,只是想换取更多的钱维持一家人生活;她又再度忆起自己的母亲,生命尽头难寻往日风景。刘学颂决定让抱朴再⽣的性格更鲜明,她先是开拓出为企业定制的“零废弃整体解决方案”,同时又持续深入探索“抱朴再⽣可持续美学”。就像品牌名字的深层含义那般:怀“抱”对⼤⾃然的敬畏与感恩,还原塑料未开发时的“朴”质本真。

  刘学颂记得,成立抱朴再⽣后,她接手的第一个较大的客户,是星巴克,并连续3年为星巴克提供可持续消费品解决⽅案,为品牌赋能。而后,抱朴再⽣又与中信大厦合作,进行整体废弃物管理、废弃物循环利⽤、零废弃办公、零废弃会议、零废弃⽂创的系统思维实践。2024年新年又与北京嘉里中心合作了零废弃可持续展陈。从2020年8⽉⾄2023年12⽉,中信大厦实现减少碳排放约156吨。刘学颂觉得,“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吸引力法则,让我们与同道中人进行合作。”往后的几年,抱朴再⽣又先后与资生堂、百事可乐等企业一同打造了闭环回收再⽣解决⽅案。

  去抱朴再⽣拜访时,也会收到两份礼物。一个是回收塑料瓶再⽣⽽成的「循环笔」套装,另一个是与回收纸质箱再⽣⽽成的「再⽣本」。有趣的是,上面都标注了「减碳、减塑数据」,就像循环笔上这行小字——产品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56g。

  去年春节,刘学颂与爱人一起回四川老家过年。“家里人告诉我们,自贡这边有一条古街,正好春节在做宣传,幸运的话,能看到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手工艺品。”刘学颂一听来了兴致,她沿着古街穿行,看到一排排灰色的建筑,走着走着,进到一所房门里,桌上摆着用竹丝特别编制而成的,薄如蝉翼,晶莹光亮的龚扇。再往过望去,⾮遗龚扇⼯艺第五代传承⼈龚倩老师正在编织龚扇。想法随即迸发,刘学颂决定前去拜访龚倩老师,邀请她合作可持续设计「织影」包。这款包灵感源于传统园林花窗,包身采⽤苹果⽪再造植物基素⽪⾰制作成。从可持续材料的制作,再到设计、编织,不到一年时间,以环保科技和⽣态美学集为一体「织影包」就被呈现在大众面前。

  如何将⾮物质⽂化遗产、时尚、可持续设计结合得更紧密;如何将在地文化、地域美学更好延续,刘学颂不断抛出问题,她深知,“从量化、美化到真正形成一种文化,是最难的,需要一些时间,精力和几代人的努力。”刘学颂谈起遇到“道明⽵编”的传承人赵思进的故事。起初,她想到用塑料袋和塑料膜改良做成的仿竹条,来替代竹子,编织一款环保袋。这个倡议得到赵思进的支持,他自小就用竹条编织背篓,刘学颂本以为他接受不了竹子以外的材料,“当赵老师得知仿竹条可以越来越好的循环可持续时,他反而很开心,觉得以⽣态美学驱动可持续消费是值得尝试的。”

  抱朴再生「编de」包,由非遗传承人赵思进以回收塑料袋再造而成的仿竹条材质手编而成

  抱朴再⽣还邀请扎染艺术家丁永超,共同制作出「⽆相」包。刘学颂记得当时拜访丁永超老师时,先是被半山腰上的工作室吸引,“太震撼了,真的太震撼了!半山腰云雾缭绕,没什么人,只能望见几间房子。房子就是丁老师的工作室,他平日会把自己的扎染的作品展示在那。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”这次合作,抱朴再生用质感丰富的rPET麂⽪绒与再⽣⾰,演绎丁永超的扎染艺术。“丁老师讲的就是天人合一,他说自己只能控制一半,另外一半染出来是啥样子,那是老天爷的事。”刘学颂打开「⽆相」包,层层叠叠的扎染色彩呈现在环保科技材料上时,她形容那种震撼堪比第一次在半山腰时候的感受。

  抱朴再生「无相」包,以回收塑料瓶再造而成的麂皮绒呈现扎染艺术家丁永超的作品

  或许母亲生命走到最后一程的故事,始终萦绕在刘学颂的记忆里。这两年,她也尝试做了几个乡村振兴项目。「什寒村在地⽂化升级项⽬」中,抱朴再⽣结合什寒村的象形文字,传统黎锦纹样,风土人情等在地文化,从乡村导视系统升级到环保衍生品,通过可持续⽣态设计,赋予村寨活力,让人们重塑地方意识,重拾惜物传统。刘学颂记得,当地的一位设计专业大学生,得知此项目后,决定从远方回到什寒村,“想为家乡做点努力,这样的想法变得迫切。”

  “我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零星在某些地方独立战斗的、自下而上的、现在也不是很有力量的努力都充满敬畏,我觉得这么多东西是未来这个社会的希望。”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,他在“自然建造”奖项设立之初,以评委会主席的角度,写下这样一段叙述。

  “自然建造”奖项被寄予厚望,也被业内人士称为“中国版的普利兹克建筑奖”。当时王澍也许并未想到,这段话,竟会触动罗宇杰(LUOstudio主持建筑师)很久很久。而罗宇杰,在首届「自然建造·Architecture China Award」颁奖中,获得技术探索奖。

  回到工作室的罗宇杰,将这段话在同事前读了三遍。每读到“是未来这个社会的希望”,他的语气都变得笃定高昂。罗宇杰说,不敢妄称自己如这段话中的力量,但这样的努力是一直在的。

  2015年之前,罗宇杰还在北京大设计院工作,参与和负责的都是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、投资多的政府或者企业重点建设项目。2015年之后,罗宇杰加入乡村建设实践。进入乡村后,他被一种“非常独立战斗”的感觉包围,“原来大设计院几千人,我也负责一个十多人的设计团队。但刚进入乡村那一段时间,只有自己和一个刚毕业的学生,两人组成一个团队。”前段时间,同为建筑师的何崴在「容器、酵母、灯塔」乡村建筑实践展览中,分享过他的感受——乡村建筑师有多重身份,他是战略家、艺术家、工程师。他要去做说客,做乡土智慧的记录和翻译者,做监工,做重建社群关系的推动者……

  罗宇杰明白何崴的表述。在2015年到2018年间,罗宇杰在建设项目中遇到过不少此前在大设计院未有过的问题,“绝大多数情况资金紧张,还需要建筑师去理清各种乡土社会关系以及乡镇政策,发现底层问题,通过空间作为媒介和手段去化解乡村问题,带动当地发展,这个很显然是自下而上在进行的设计及相关工作。”

  最初投身乡土建造的阶段,罗宇杰要去主动忘记学院建筑学教育、忘记大院程式化建筑实践,去学习一种更基本的建造逻辑。他在乡村的第一个项目,是利用闲置的老房木料给山村护坎修的防护遮阳廊架。也就是现在被熟知的“骆驼湾村廊架”。罗宇杰回忆起建造之初的心境,“在乡村,很多时候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就地取材、造价低施工队伍从简、场地局促而采取非机械化施工,也就没有所谓的太多图集标准做法可参照,这其实对建筑师来说,是非常积极的一面,要思考建筑学最核心的问题——建造,从一种建造设计的惰性思维,回到主动创造设计的层面,我认为这是更健康的一种建筑实践情境。”

  接着,罗宇杰开始思考结构与功能的融合与统一。他说,这是在乡土环境中工作后慢慢产生并贯彻的。“乡土的建筑空间就是结构与功能的融合,绝大多数非常在地的乡土建筑营造,不会有为了形式而进行的结构臆造,结构就是在经年累月中运用材料而自然产生的,这些所有的建造动作都是为‘用’而用,这些基于乡村里的观察、实践,不断反馈到和滋养着我们的实践理念。”

  比如“浙水村自然书屋”的设计建造,罗宇杰借鉴了太行山乡村中村民的建造智慧,自然的山岩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墙体,他主张用最少的材料营造更通用的空间,“我希望能更有创造性地去理解何为‘自然建造’,去解决建筑空间因使用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拆建和材料浪费。”

  “珑府生活体验中心”,也是很好的案例。罗宇杰在建造中采取了全装配的设计方法,几乎所有部件都尽可能用标准化、装配化设计,可完全移动到另外的地方进行快速再建设。“珑府生活体验中心”原本是售楼处,在售楼活动结束以后,罗宇杰将其拆解,变成农场幼儿园的活动中心。真正的完成了使用上的“新生”,也贯彻了他一直强调的“生长的建筑”这一概念。

  今年初,法国Créateurs设计大奖公布的2024年的获奖名单——罗宇杰工作室凭借「九龙峰下儿童营地」项目斩获“建筑-最佳商业&文化项目”类别大奖(WINNER),同时是本届唯一夺得大奖的中国公司。建造之初,黄山当地自然保护区邀请到罗宇杰,希望能以生态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为主。于是,罗宇杰就地取材,从村民们闲置、废弃的物料中采购收集可用的建造材料;然后找寻当地村民,由村民来共同建造,并进行场地的清理、辅助测量等工作;通过当地技术去建立与东方传统木建造的连接。比起传统的形态,儿童营地的外观看起来像仿生建筑,罗宇杰在建造过程中,指导在地的匠人发挥匠作技艺,将在地文化不断传承创新。

  “在材料、生态上实现可持续以外,我也希望在文化传承上保持可持续的理念。”比如古劳水乡木桥项目,罗宇杰用当地传统木拱桥的方式营造,让传统乡村的文化记忆得到延续。以及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结构体、三葛村青创公社,罗宇杰在设计中,将其和传统建构文化相关联,“我觉得这两个结构体,在受力方式和构件形式上,都是对于中国传统建造中穿斗和抬梁的当下转译。”近两年,罗宇杰想再往前走走,他研究混凝土和木材的衔接,“我在混凝土上预留凹槽和孔洞,让木材穿插形成‘榫卯’的状态。”

  随着经验的沉淀,罗宇杰不断提醒和告诫自己,不能打着可持续的幌子而滥用自然材料或者是可回收材料。他记得2018年去往阿姆斯特丹,彼时正在举行世界建筑节(WAF),罗宇杰关注到其中一个展览中使用的瓦楞纸——那是一种国际公认可高度回收的可持续材料。

  后来在“诗山河·陆之舟”展览中,左靖邀请罗宇杰担任展览空间设计师,希望在展陈空间的设计上,能够将材料、结构、空间/社区建设与“可续”概念相结合。这也是他们“以纸营展”的第三次合作。

  更早的尝试是“以纸营展”1.0( “回到未来:穿越时代的屏障”,策展人:左靖 王彦之,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,2021年),罗宇杰首次选用瓦楞纸作为搭建材料,为展览设计了展墙与展桌。“即使我用这种材料,我们依然秉持一种对待珍稀材料的态度,而尽可能在切割、剪裁上,不要造成浪费。”

  在河南信阳,“以纸营展”2.0(TBB“信阳书墟:边饮茶,边读书”,总策划:左靖,2023年),罗宇杰在两个书屋里面,用瓦楞纸呈现了来自18家国内图书机构所来带的图书。“书架的建造非常快速,同时它又能够迅速搬移腾挪。”罗宇杰介绍道。

  经过两次展陈空间实践后,策展人左靖希望以可持续设计作为线索,将瓦楞纸营造展陈空间的探索延续下去。有了在郑州航空港的“诗山河·陆之舟”以纸营展3.0。在过去的一次采访中,罗宇杰讲述了一个细节:“第一次使用瓦楞纸在PSA搭建完以后,左老师又把它们从上海腾挪到了郑州的展览中。在不重新制作新展板的情况下,可以把纸板的另外一面翻转过来重新印制新内容,这样就能尽量使制作的所有环节都是可持续的。”

  罗宇杰记起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·富勒(Buckminster Fuller)的建筑观念,“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建造一个更广阔更坚固的空间,这个很重要。”这些年他也不断践行着。

  作为建筑师,罗宇杰说,“目前我们的主体问题是如何在进行的各种实践和思考中,以建筑作为一种接续传统、面向当代的空间艺术路径。”作为中央美院建筑系建造课题教师,已有十余年教导学生的经验的罗宇杰坦言,“我其实在努力规避自己上学时候的一些问题,与学生交流时告诉他们,不要从大的形态出发,而是去发现材料如何组合、材料如何连接,通过一个建造的逻辑,或者建造这种连接的方式,去生成它所需要的空间。”

  一次采访中,她被问到:“你之前说做环保事业一定要有使命感、意志力、相信时间的力量,从开始到现在,时间给了你什么答案?”

  刘学颂回答:“我经常会质疑,我们还应该坚持吗?企业能活下去吗?但每每回头看,很多的设想都在一个个的变成现实。”

  回头看时,让刘学颂有些惊讶和欣喜的是,她的儿子在大二那年将所选的传媒行业改为可持续发展。儿子潜移默化被妈妈的作为鼓励和影响着,“现在,儿子每个月会主动帮我做一些可持续品牌/领域的调研。他用可持续的思维去看这样一个世界,途中也发现许多让自己有体悟的东西。所以这条可持续的道路上,他始终有自己的内驱动力。”

  《民艺永续》是ELLE津梁工作室内容IP之一,我们携手左靖工作室共同设立专栏叙事,通过民艺新美学、民艺新产业、民艺新可续三个板块,持续性地观察、记录国内民艺产业涌现的新生力量,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,启发“民艺”重回当代生活现场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