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呼:临近年终基层渴望实打实减负!
发表时间:2024/12/22 03:57:41  作者:食品包装袋 

  临近年终冲刺收官的关键时段,向基层和企业“传到压力”的各种会议和文件明显增多;名目繁多的检查督导和专项评比活动更是接踵而来。这种集中火力袭扰基层和企业,人为加重负担的,使基层和企业确实难以招架,只能无奈地硬着头皮、拉着架子全力以赴搞“应对”。

  殊不知,基层并非“万能筐”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。可是,上级部署工作任务时,往往都是“高调发令、行政打压、限期完成”。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,不考虑基层承担接受的能力,要求基层事事“百分之百完成”、“百分之百达标”,导致基层难以负重、压力山大、苦不堪言。一旦完不成工作任务或不达标,轻者受通报批评,重者被约谈、问责和追责。基层干部一直处在工作“满负荷”或“超负荷”运转,基本没“双休日”和“节假日”。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反对、官僚主义,必须下大力气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,各地也及时制定出台了一些“减负”规定和措施,但在实际执行和落实中,往往都是“写在纸上、讲在会上、挂在墙上、悬在天上”,形成了空中楼阁、纸上谈兵,有时“反弹回潮”现象更为突出。

  近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,基层减负并没有收到明显成效,有好多“减”下去的又重新“拾”起来。

  一是基层干部几乎天天忙开会,甚至奔波于开会的路上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无奈地向笔者苦诉说:“我和镇长的主要任务是应付开会,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都耗在开会上,有时一周最多参加过10多个会,有的会议白天开不完、晚上接着开,甚至开到深夜。二是上边频繁下通知、发明传,如同雪片似地飞来。每天都收到多部门发来的不同内容的电话通知、文字通知和明传电报,有的标注为“加急”。“上午刚下通知、下午就要情况”的屡见不鲜,我们基层实在难以招架,只好靠“笔杆子”胡编乱造、一报了之。三是“走马灯”式的检查督导和领导调研视察。基层疲于应酬,把主要精力用在“接待”、“汇报”、“陪同”上。有的基层乡镇和企业,一天接待过两三拨上边来人。一旦接待不周、汇报不好、或提出一些工作意见和建议,有时领导听了“不耐烦”、“不感冒”,不免还招来一些质疑和责斥,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。四是事事留痕、处处留影。上边来人检查督导和调研,除了跟随的新闻记者以外,下边也要现场拍照,或制成“小视频”,及时发公众号,通过微信广泛传播。然后记录在案、存档留查。有的基层和企业还把“领导视察”的影像制成大幅照片放在院内的橱窗上展示。现在,档案盒子制作精美、标注清晰、排列地整整齐齐,随时可供上边查阅。有的基层乡镇和企业本来办公经费就很紧张,但为了“所谓达标”,让上级领导和部门满意,一年用在纸张和档案盒子和影像制作的开支就得好几万或几十万。

  上述情况并非个性问题,可谓是带有程度不同的普遍性。素常我们总是疾呼:害死人、官僚主义坑死人!可在现实中长期处在“见怪不怪”的常态化状态。难道和官僚主义真的成了“不治之症”的顽疾吗?为基层和企业“减负赋能”真的是无法破解的“老大难”问题吗?依笔者之见:

  一是,为基层减负,关键在“上边”。只要上边领导和部门坚持以身作则、以上率下,做到真刀真枪、自上而下落实“减负”的措施和规定,下边肯定“百分之百”的拥护和支持。但事实上,往往是上边“有病”,让下边“吃药”;上边“抽风”,让下边“医治”,究其根源是扭曲的“政绩观”作祟。实践证明,只有把基层和企业的负担切实“减”下来,同时防止“名减实增”,抑制“肆意加码”和“层层加码”,实打实地为基层和企业减负,才能使基层轻装上阵干事业、集中精力谋发展、激情满满抓工作、心无旁骛抓落实。这样,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计划目标。

  二是,要充分认识基层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。基层是抓落实的“前沿阵地”。上边千条线,下边一根针。事事都需要基层去落实,各项任务都需要基层去完成。如果基层运转不畅、执行力弱化、落实不到位,或因工作负担太重扛不动,就会出现得不偿失、劳民伤财的现象,最终受累的是基层干部,损失的是党的事业。因此,关爱基层干部,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,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为基层创造风清气正、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,应该从“减负”入手,这样才可以体现新时代的领导执政能力和领导艺术。由此说来,树立正确的“政绩观”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努力做好为基层和企业“减负”这篇大文章,才能够有效和官僚主义。实践证明,抓不住基层,不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,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落空。这个朴素的常识和道理我们要铭记在心、自觉践行。

  三是,应把“基层减负”纳入年度考核。为基层减负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。基层干部需要的是体谅、关爱、呵护、善待和支持。他们不仅反感“以会议落实会议、以文件落实文件”的做法,更不满“长官意志”、“行政打压”、“强迫命令”等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做派。调研中,有不少基层干部直言不讳地抱怨说,我们不反对开会、发文。必要的会议必须要开,而且要开好、注重会议质量和效果;不能动不动就开会,用会议推动工作。我们期盼开短会、讲短话、讲“接地气”的话;提工作要求,不能脱离实际讲“过头话”和“办不到”的话。发文不能像雪片儿那样“满天飞”,而且照抄照搬或生搬硬的发文屡见不鲜。这样一来,有可能会出现打“文字游戏”,助长。消除“文山会海”这个顽疾,必须下猛药、动大手术,彻底根除。不能让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“杂会”绑架基层干部;让虚头巴脑的“发文”干扰基层干部的精力。基层“顶不住”压力和“扛不动”负担的实例并非罕见、且令人痛心。近年来,媒体披露了多起基层干部因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、任务扛不动而得“抑郁症”、甚至“倒”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例。沉痛的教训,一再警示我们,为基层减负“无小事”,必须掷地有声、落地生根。眼下,临近年终,基层和企业处于“冲刺”阶段,工作所承受的压力慢慢的变大。因此,我们要把“基层减负”纳入年度考核非常必要和重要。认真拉出“减负清单”,具体细化和量化,照单进行全方位检查、逐项对号落实。在考核体系中,要旗帜鲜明地增加“减负权重”,让基层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有感触、有收获。不能“嘴上喊得凶、实际是落空”。对违反中央减负规定、肆意加重基层负担、造成不好影响和难以处理的后果的,要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处分,让考核指挥棒“舞”出基层的新气象、好环境。

  临近年终,一些名目繁多的会议开始“扎堆”,使得很多基层单位领导无奈地被会议“绑架”。有一位基层领导苦不堪言地对笔者说:“上午参加这个会,下午要参加那个会,明天和后天也有会,有时晚上也开会。几乎天天沉在“会海”里 ,整的身心疲惫,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搞调研、抓落实、精心谋划下一步工作。

  事实的确如此。在一些地方不管事大事小、轻重缓急,动不动就开会,似乎不开会就解决不了问题、推动不了工作。而且每次开会都要求单位和部门的“一把手”参加,否则,就说你“不重视”,不免还要“挨批”或“通报”。每次开会都是反复强调“抓落实”,会后也就不了了之。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,开会就是作为,开会就是工作,工作就是开会不开会就觉得“没事干”。尤其是岁末年初这个关键时段,名目繁多的会议“扎堆”,基本形成了惯例。但我们不是一味反对开会,有些重要会议必须得开,而且要开好,更要注重会议质量和效果;没有必要开的那些“杂会”,尽量不开,非开不可的会议,可以“打捆”召开。这样既省时省力又避免铺张浪费。

  实践证明,会风连着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。端正会风,就要从精简会议、铲除“会灾”入手。众所周知,文山不削、会海不填,往往形成“会上夸夸其谈、会后无动于衷、消耗干部精力、工作难免落空”的被动状态。反对、官僚主义要下狠心从整治会风入手,让更多的基层干部从“会海”里解脱出来,以饱满旺盛的精力投入火热的实践活动、精准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。

  害死人,官僚主义坑死人。这是基层的普遍反映,主要表现在“变着法”地加重基层负担。

  一是把“检查督导”改称“下乡调研”。现在不论是电话通知或是文字通知,口气变得温和婉转了,其实,下基层还是继续惯用的老一套做法:听汇报、要材料、翻档案、查报表、看现场、催进度、卡时限。个别的还有“通知刚下来,就急着要情况”的抽风现象,愁的基层不知所措、不知怎样应付才好。

  二是提前“选择路线”“事先踩点”。听说上边领导近日来检查,下边就赶紧“忙”起来,抽调专人选择领导“视察路线”和“观摩场点”,一般都是选择路线通畅、有代表性的“先进典型”,供领导视察观摩。待一切准备就绪以后,就等拉着架子迎接领导来。一般领导下来都是提前往下边先打招呼,下来也是“入乡随俗”,服从下边安排。转一转、看一看、开开眼。有些领导还时常善于现场表态:整得不错,继续努力!下边则这样自我安慰:“只要上边领导满意,就是我们的工作政绩”!这一阵子我们总算没有白忙活等等。反之,领导一旦发现问题,指出不足,甚至提出批评,基层就会垂头丧气、感到压抑,甚至哀叹“费力不讨好”。还有的领导因其他缘故突然不来了,下边也就弄了“一场空”,

  三是不忘“事事留痕”“随手拍照”。把整个活动行踪,记录在案,以备随时检查和抽查。有的因忘了“随手拍”,还重新返回现场进行“补拍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

  四是几乎“天天开会”“日日发文”。削文山、填会海喊了多少年,就是收效甚微。在一些地方,不管大事小事、天天开会,接连不断,有的甚至开到深夜,领导干部轮番“强调”,没完没了。认为“开会”就是“作为”,“开会”就是“干事”,只有开会,才能解决问题、推动工作、抓好落实,依然奉行“以会议推动工作、以发文督促落实”的。这样一来,不少同志、尤其是基层同志被名目繁多的会议“绑架”,整天陷在“文山会海”里,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抓落实。还有“指尖”上的,更是令人头疼和烦恼。

  如今,在一些地方,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现象屡屡发生,而且还不断“花样翻新”。其实质上是一种“换汤不换药”的袭扰方式,基层仍旧处于应接不暇、疲惫不堪、没有精力干实事、抓落实的被动状况。难怪基层这样反映:减负减负,变成了“负负为正”,等同于“未减”一样,而且还呈现“有增无减”的倾向。

  为什么中央下了那么大的决心,狠刹和官僚主义的种种歪风,怎么到下边则是“喊喊口号”就算了?甚至出台的那些若干条规定和措施也基本成了“纸上谈兵”和“墙上美景”。这岂不是玩弄的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、欺上瞒下、弄虚作假”的招术吗?

  依笔者之见,首先要为基层多着想。频率过高、过滥的检查督导,还是收敛一些好,免得基层拉着架子全力以赴搞应酬;可开可不开的“杂会”尽量不开,这样既可节省公费开支,又可避免基层干部天天“淹没”在会海里;还有那些“走走看看散散心、赏心悦目观观景、转上一圈开开心,指手画脚快快嘴儿”、且无有实际指导意义的“走马灯”式的调研活动,最好也不要接二连三地“常来常往”,否则基层实在受不了。说一千道一万,基层减负是焦点、是关键,但“病根”在上边。只有上边带头落实中央要求,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,并下大力气狠抓落实,上下一起努力,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制造的“文山会海”,才能把困扰基层的各种负担“降”下来;把基层干部的压力“减”下来;把基层干部的热情“激”起来;把他们工作的干劲“鼓”起来,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和正能量。还有一条,对各种检查督导和考核,也有必要“过过堂”,好好检查梳理一番,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及时纠正,并制定有的放矢的整改措施。同时,要把“减负”纳入干部政绩和区域评价综合考核。对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、变本加厉给基层“增负”的种种行为,要严格纪律、敢于亮剑,果断予以查处,为基层营造集中精力谋发展、放开手脚干事业的良好氛围,进一步彰显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,让基层干部干着有劲头、努力有盼头、生活有甜头。切不可让他们有苦难言、不堪负重、压力山大!